上海商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3-05-22
 

 

上海商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引言: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上海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经历深刻转变。根据正式发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将构建服务经济时代的产业体系,其中将“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物流、现代商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重点服务业。着力提升金融业、航运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做大做强信息服务业,提高城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时尚创意之都。着力提高旅游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建设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和会展中心城市。”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此对高校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等五大任务。

随着国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上海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稳步推进,作为一所地方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上海商学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10年,上海商学院建校60周年,60年写就了光辉历史,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学校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办学层次上新台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当前,要顺应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求,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行进步伐,认真研析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发展机遇,认真谋划我校“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由此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首先是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以人为本,心中有“学生”,提高师德素养,提升忠诚社会主义教育、服务学生的自觉性,由此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环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贯彻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核心理念,自觉把我校的发展纳入上海教育发展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德才兼备、能在上海经济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要求全校师生员工更加凝心聚力,求同存异讲团结,集思广益讲奉献,优化资源讲效率,科学发展讲错位竞争,明晰发展思路讲执行力。由此,广大师生员工应当积极争取在学生优质培养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学校发展中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在上海经济建设发展中奏响教育工作者的华丽乐章。

 

1.“十一五”学校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1.1学校建设成效与发展基础

“十一五”是学校新升本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是学校在本科教育平台上发展的创业期和奠基期。五年来,学校在市经济工作党委、市经信委和市教卫党委、市教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中的可控指标,基本完成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基本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本科教育已成为学校主体。

到“十一五”末,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8.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校园占地面积338亩,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校园无线覆盖超过10%,图书馆纸质图书藏书总量90.5万册;在册教职工550人,其中编制内教职工417人;截止20111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学生10928人(其中,本科生6347人,高职生4581人),成人教育学生2159(其中,专科1029人,本科1130)。各种保障性资源能初步满足本科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需要,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1.1.1办学资源和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新建奉浦校区体育馆和3幢学生宿舍,徐汇校区主楼两个加层和行政楼建设基本满足了教学和生活需要;新增图书35.5万册,实现了图书拥有量基本达标,学术期刊数据库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网络覆盖全校所有教学设施,校园无线网覆盖率达到10%;建成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酒店管理校内实习基地1个,新建实验实训室26个,现有实验室60余个,多媒体教室110个,语音教室10个,新购置各类教学仪器设备约1500万元,能基本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需求;获批的技师学院和商贸职教集团深化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海湾新校区800亩土地储备为推进本科教学评估达标准备了条件,建设立项正努力纳入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十二五”发展规划;净增编制45个,下一步增编工作列入上级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争取的本专科学生生均培养费拨付基本到位;学校获得专项经费的途径有所拓展,已获项目经费超过1200万。

1.1.2本科教育成为主体,培养体系初步建立

净增18个本科专业,其中11个本科专业获学士学位授予权,本专科生比例已达64;现有招生专业,本科22个(接受留学生学历教育2个),高职15个,中外合作办学2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管、经为主体,文、法、工为支撑的,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稳定且得到认可;获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1个,上海市本科专业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个,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2个,上海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称号2个,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上海市育才奖5人,市级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4人;建成流通现代化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1个。

本科培养体系初步建立:学分制系统良好运行;能提供7门精品课程、75门重点课程的课程中心建成;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亮点(近300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人数位列本市新建本科高校前茅);ACCA本科教学试点进展顺利,2门本科专业课程进入市级全英语课程建设行列;酒店管理专业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作为高地建设的重要指标;出国进修、交流的教师逐年递增,国外游学活动持续开展。

1.1.3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进步较大

已获市重点学科(培育)项目(商品流通学),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商务传播学)各1个;在建校级重点学科3个,校级一般学科2个。“085”定位规划明确了学校三个重点发展学科:商品流通学、企业金融学、都市休闲学,并得到市教委认可。

已获国家级科研项目(含教育部、科技部)4项,实现了国家社科项目零的突破,获市级科研项目7项;获项目研究经费280万元,研究经费增幅明显;全校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253篇,出版各类教材、专著、译著160多部;主办国际会议3次,出席各类国际学术性会议40多人次。

科学研究注重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其中重大项目和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有:国家税制改革、国家商业法规起草、上海市商业人才战略规划制定、上海市“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发展规划、上海市“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上海市徐家汇商圈规划制定和上海市商业行业若干标准起草等。

1.1.4师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明显优化

学校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引进高层次专业教师108人(其中辅导员24人),新增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3人,新增研究生学历57人;获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的青年教师90余名;每年组织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累计达100余人;参加校外各类师资培训累计达120余人(有20余人赴企业等单位践习);有一支稳定的双师型、专家型、领导型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高学历中青年为主结构已形成。

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明显改善: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比例分别为10.26%30.79%48.68%10.26%;学历学位结构中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比例分别为14.24%59.60%26.60%;年龄结构中的3050岁教师比例占69.2%。目前已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并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学位较高的师资队伍,为保障教学质量和提升科研水平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1.1.5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继续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领导班子锐意进取,团结和谐、廉洁自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健全了职代会、教代会制度,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制度,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落实精神文明抓手,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强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校连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资源,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已蔚然成风。学校每年都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无偿献血指标;每年应征入伍的学生十分踊跃;全校师生超过4000人报名争做世博志愿者,该专项工作得到了上海世博局、团市委等充分肯定和好评。各种形式的结对帮扶、帮困等有效地支持了社区建设。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数量在不断上升。

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持续向好,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增加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机会(开设第二学位专业,推行完全学分制,校内转专业的比例提高到10%)等,倡导学生社团创优活动,拓宽社会实践领域(校外实习基地103个、校企合作58个),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科研、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社会声誉进一步提升,招生录取的分数已处二本院校中上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连续11年),位列全市高校前列,先后两次获得市级“就业先进集体”,两位教师获得市级“就业先进个人”。

1.2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 办学方向和特色还有待凝练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尚在探索中;学科建设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专业教育与同类高校还没有真正形成错位竞争,还存在“同质化”现象;行业特色还不够明晰。

1.2.2 师资队伍建设还不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

由于严重缺编,导致我校师资总量不足,师生比较高;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缺乏;高层次学科梯队建设工作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师资队伍适应“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特色尚未形成。

1.2.3 基础办学资源制约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校园面积严重不达标,尤其是教学资源和校舍严重不足,影响到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教育布局,制约着学校进一步发展。

1.2.4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活

适应本科办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各种资源还没有切实集聚到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上来。分级管理氛围尚未完全形成,管理效率与办学效益有待提高。

1.2.5 基层教学单位(二级学院和系、部)活力有待提高

学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纵向和横向责、权、利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基层教学单位尚缺乏办学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还没有转变为直接面向学生和社会、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办学实体。

1.2.6 学校办学资源来源单一,自筹资金能力薄弱

学校办学经费持续紧张,经费投入与事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学校办学条件、教学、研究的持续发展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都面临着教育资金短缺的严峻挑战。

 

2.“十二五”发展的形势

从国际来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高校也面临着国内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办学实力的激烈竞争。高校必须加强特色优势建设,办出风格、特色和品牌。

从国内来看,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紧密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更加突出高校的分类管理,强调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从上海来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优先提升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化都市,为我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也为我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校必须做好“在服务中谋发展、在贡献中求地位”的大文章。

从上海教育发展来看,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重心转向分类管理、指导和服务,鼓励高等学校特色办学、错位竞争、合作共赢,引导高校走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服务型发展之路,积极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上海高等教育呈现出交叉布点、专业竞争、特色为重、错位发展的新趋势、新局面。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和行业性特色办学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机遇和压力并存。

“十二五”阶段是学校完成升本转型、初步建成合格本科高校的巩固发展阶段,也是学校实现中长期目标的全面发展阶段;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拓展社会服务空间和学科布局及专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也是学校固根本、广开源、创特色、树品牌的攻坚期。

 

3.“十二五”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3.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大力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稳定办学规模,保证教育质量,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坚持质量立校、以特色谋发展、以开放合作促发展、以服务求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突破瓶颈为重点,深化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学校实力,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在国内同类院校、行业有一定影响的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

3.2 发展思路

贯彻执行学校中长期规划中确立的发展思路,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以迎接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为抓手,围绕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致力于解决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为先,重视育人。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基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勇于奉献、积极求索、注重合作、乐观进取的精神,具备终身学习的素质,肩负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具有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坚定方向,重视基础。商学院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也要提升学生立足商业、面向商务的应用能力。要改善教学基础条件,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商务通用知识教育,在主动服务于上海“大力发展服务业”经济的过程中,改革商学院办学模式,优化教材教法,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错位发展,重视特色。坚持应用型的发展定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其他高校错位发展。所有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都应在商学院发展中准确定位、找到发展方向,由此形成合力,在学校“商科”特色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

凝心聚力,重视人才。营造务实、进取的教育教学氛围,讲团结,顾大局,鼓励教师学术创新和敬业教学;积极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有针对地引进(聘请)若干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与应用型办学定位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开放合作,重视服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尤其要加强与国内外商学院的联系,坚持“商”特色发展道路,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服务地方、企业、行业中拓展发展空间。

统筹兼顾,重视和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一协调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员工民生之间的关系。实现我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4.“十二五”建设目标

4.1总体目标

围绕商学院的建设方向,基本构建完成我校学科布局,所有专业建设彰显“商科”特色,教师员工积极性得到激发,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总体办学实力增强。

4.2具体目标

4.2.1形态布局

稳定在校生规模,生师比更趋合理,本科重点突出、专科特色鲜明;积极推进海湾校区的立项建设工作;充分挖掘现有校区建设潜力,改善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条件,努力使各项办学条件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评估标准。

4.2.2人才培养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鼓励深入行业、企业锻炼应用能力,力争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商贸通识知识、既有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又有适应终身发展的通用能力、既有创新意识又有创业能力、既了解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既有较高职业素养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商业专门人才和商务管理与专业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创新意识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2.3学科建设

形成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体,文、法等学科门类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以现代商贸研究为重点的服务经济与管理学科集群,“商科”特色在学校多数学科中得到体现。至2015年,力争申报成功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个,建设校级重点学科5个,努力实现上海市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十二五”期间力争申报成功2个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点。

建立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带头考评机制,全面推动学科梯队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引进和培养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学科带头人。加大引进和培养学科建设需要的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后备带头人、学科学术骨干的学科梯队。

4.2.4 科学研究

以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团队和平台为保障,积极争取各类课题,激发学术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筹建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积极申报市教委知识服务平台项目,着力提高学校科技的创新能力、反哺教学的能力和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商务活动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服务的能力。

建立健全两级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培养一批懂科研、善管理、能指导的科研管理队伍。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类,特别是商业(商务)优势学科战略,对优势特色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予以重点资助,使科研水平得以显著提升。争取在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市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主办国际会议的质量和数量上取得大幅度的提高。

4.2.5 队伍建设

加大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力度,设置专项基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东方学者,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引进领军人才1人、东方学者2-3人;及时调整师资引进优惠政策,重点向能够承担学科专业建设任务的高层次人才倾斜,向重点发展的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实行引进人才的倾斜政策,“十二五”期间,力争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更为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育若干在同类学校中具有竞争力的学科团队,建设若干以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为标志的较高水平教学团队。调动基层教学单位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其组织结构和领导班子结构,鼓励其逐步建成能自主开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办学实体。

学校的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应对复杂局面和务实创新的能力以及学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4.2.6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内容更加丰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更加宽泛,学校教育国际化程度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开展以本科学生交换、学生访问、寒暑期学校(短期游学)、实习见习等项目为主的,旨在以获得对方学分(互认学分)为重点的本科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为3%左右的本科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良好机会和国际交往的锻炼。

4.2.7支撑条件建设

基本建**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数据系统进一步完善,建立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相适应、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完善现有校区教育教学功能,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

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我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分配、利用;构建以经济、管理文献和应用型教学资源库为馆藏特色的图书馆,建立商业研究专业图书馆;外文原版图书、文献、数据库数量逐年增加,纸质图书总量和生均年增长量达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合格标准。

“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校舍建筑总面积、校园占地、教学及行政用房、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等硬件条件达到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合格标准;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数据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校园基础设施与学习、生活环境。

4.2.8社会服务

学科建设形成面向行业、产业开展应用研究的社会服务意识,为上海流通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并产生一定影响;充分利用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上海商贸职教集团、上海商学院技师学院等资源优势,形成高质量的、品牌特色鲜明的培训体系;继续教育有较好发展。

4.2.9精神文明建设

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校园文化建设有序推进,学校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校园更加和谐;积极创建“上海市文明单位”。

 

5.“十二五”主要任务

5.1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主要评价指标是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是高校的最基本职能,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是对高校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要确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人人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投入课堂之外对学生指导和带教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秉承师德,倾注爱心,提高教改执行力。校院两级组织要积极创设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重视课堂教学实现专业化成长的的良好成长氛围。

5.2专业建设

以学校发展定位确定专业布局,重点发展上海经济社会需要、学校办学实力较强的专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2个“学科优势明显,应用性、融通性强,开放程度高,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 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2-3个上海市级特色专业;积极培育具有“商科”特色专业群,在未来五年内,依托市级以上重点学科(项目),每年对2-3个相对优势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支持和鼓励在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新专业,培植专业增长点,努力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积极探索“商科”特色的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高职和成人教育为两翼,能与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致的专业教学体系。

5.3学科建设

根据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在建设好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围绕商品流通领域和服务消费领域,重点打造商品流通学、服务经济学和都市休闲学3个主干学科,初步形成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体,文、法等学科门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服务经济与管理学科集群;同时通过校内申报,参照上海市三类项目管理方式,积极支持其他学科发展。搭建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学科建设平台。积极申办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至2015年,力争申报成功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个,建设校级重点学科5个。争取获准设立专业硕士学位点;专业硕士点争取从2012年开始招生。“十二五”期间争取2个专业硕士点,

5.4科学研究

建立健全两级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培养一批懂科研、善管理、能指导的科研管理队伍。在立足本校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科研资源,繁荣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构建科学研究与企业经营、政府决策的互动机制。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类,特别是商业(商务)优势学科战略,对优势特色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予以重点资助,使科研水平得以显著提升。争取在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市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主办国际会议的质量和数量上取得大幅度的提高。

5.5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突破口,以学科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完善与岗位设置管理相适应的教师职务聘用制度,落实校、院(系、部)两级责任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通过引进、培训、进修、访学等各种形式优化人才结构。逐步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5.6实验实训建设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以实验教学改革为目标,进一步建设、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训管理运行模式。到2015年,力争在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有所突破;要建设与上海市特色专业与教育高地相适应的实验室;完成公共基础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实现实验实训工作和实验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5.7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积极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鼓励在校学生赴国外院校交流访问,支持教师赴国外院校交流访问,有计划开展国外学者来校从教、讲学和有关学术交流活动,有序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规模。重点开展以本科学生交换、学生访问、寒暑期学校(短期游学)、实习见习等项目为主的,旨在以获得对方学分(互认学分)为重点的本科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为3%左右的本科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良好机会和国际交往的锻炼。

5.8校园信息化与图书馆建设

积极开展校园信息化工作,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全面实现无纸化、电子化操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服务领域与服务功能,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开展最新文献报导等信息服务工作;优化学校文献资源结构,在文献采集中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优化馆藏结构;构建以经济、管理文献和应用型教学资源库为馆藏特色的图书馆,建立商业研究专业图书馆;外文原版图书、文献、数据库数量逐年增加,纸质图书总量和生均年增长量达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合格标准。

5.9校园文化建设

要在坚持传承与创新的原则下对商学院的校园文化进行梳理、凝练,在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明确学校的核心理念,发挥校园文化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激励斗志、指导行动等方面的作用。要创新学生工作机制,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规划、自治管理、健康发展的能力。

5.10校园基本建设

完善现有校区教育教学功能,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校舍建筑总面积、校园占地、教学及行政用房、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等硬件条件达到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合格标准;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数据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校园基础设施与学习、生活环境。

5.11精神文明建设

党政职能部门要积极贯彻学校既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组宣、教务和学生部门要密切联手,全面规划和积极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大力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要充分发挥工青妇、退管会及校友等各方面作用,增强学校向心力。

 

6.发展保障

6.1思想政治保障

大力加强党政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着力加强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形成并保持优良的学风、教风、工作作风。

6.2体制机制保障

积极开展学校发展体制性问题调研,力争通过体制改革,激发学校发展潜力和办学活力。

完善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校学术委员会建设。明确学术、行政及服务性组织职责和权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深化院系改革。优化院系结构,增强院系活力。加强科学研究组织体系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研究。

完善目标管理办法。明确不同组织的管理重点,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要着力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和业绩评价及考核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源分配及使用效益评估制度等。

6.3办学资源保障

提高资源筹措能力。充分有效地利用上海“085工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和上海市“行业院校提升计划”提供的资金支持,以优良的成果争取政府的直接投资;提高学校科研服务能力。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遵循“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原则合理配置资金。强化项目预算管理,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

提高物资使用效益。改善和理顺后勤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对科研、实验、办公用房进行合理调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7.实施与考核

我校《“十二五”期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学校事业发展的纲要性文件。必须切实建立健全实施机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监督考核,有效推进《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和组织实施。 

7.1建立实施机制

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各职能部门要围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方案,各教学单位要按照《规划纲要》及其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努力营造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全校师生员工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

7.2完善考核制度

《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将纳入学校对各部门、单位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每年年终,学校将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年度考核评估,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实行表彰奖励和问责制度。

上海商学院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