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由党委宣传部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务信息学院、信息化办公室等联合主办的“大思政”红色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在漕宝路校区举行。来自上海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系会议办公室、徐汇区教育局、长宁区教育局、中共一大纪念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红色资源赋能思政教育”“元宇宙技术应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商红色实践基地建设新路径,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创新动能。研讨会由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劳晓芸主持,副校长张绍华、商务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宋晓光、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陈凌申、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懿敏、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冰等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现场
研讨会分为学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情况介绍和主题研讨两个部分进行,会上,潘懿敏提出实践教育基地“三位一体”的建设构想,基地建设将围绕课程体系化、师资培训体系化、教学实践创新三大核心板块推进,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提升师资水平,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设计创新性、连贯性、递进性、多样性的实践教育课程。宋晓光展示了元宇宙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基于XR技术的“初心之旅”沉浸体验舱、与上海电影学院合作的红色微电影项目,以及AI驱动的虚拟人物互动系统,并表示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张冰认为,可以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的课程建设,联合一大红色资源共建“建党精神+商业文化”元宇宙平台,开发沉浸式思政课件。
加强区域联动,打造“大思政”育人共同体。徐汇区教育局副书记林琛认为,将依托区域“六个百年”(百年建筑、电影、音乐、气象、工业、教育等)资源,联动商科院校与中小学,开发“红色地标+学科实践”课程。长宁区教育局副局长蒋涵英则提出“全过程民主实践课程”构想:通过模拟政协提案、社区治理调研等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计划打造“人民民主教育示范课”。
多方协作,共建共享红色教育生态。张绍华认为,上海商学院的文旅专业、数字化专业优势,与一大纪念馆红色资源形成互补,聚焦“红色文旅+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丰富了课程内容,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可以依托高校资源,充分利用新技术、整合数字资源、开发针对中小学教育产品,实现产品化,IP化。上海教师教育学院书记周增为围绕“人的发展”提出建议,让有创意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设计课程,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让课程更符合当代学生的特点。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系会议办公室秘书长邹竑表示,红色实践基地建设需聚焦“资源转化、课程转化、师资转化”,将纪念馆文物、档案转化为可交互的思政素材,设计特色课程,共建思政课教学资源库。中共一大纪念馆事业发展部主任沈蔚表示,可以将一大纪念馆目前的红色文创比赛、共创营、伟大建党精神展览进校园等活动和基地建设共享,用新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

张绍华副校长讲话
劳晓芸在总结中表示,接下来将围绕如下几个方面打造实践教育基地:一要打造沉浸式的课程设计,采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分层分类设计课程,增强参与感;二要构建统一平台,整合高校、区教育局、博物馆、书院、企业、社区资源,形成教育实践矩阵,打造“步行式思政课”品牌;三要AI数字赋能,打破场景限制,用VR/AR技术还原红色资源场景,突破场馆接待容量限制,扩大受众数量;四要实现育人的融通,根据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特点,形成师资库和课程库。

劳晓芸副书记讲话
本次研讨会凝聚了政产学研多方智慧,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及上海教育大会精神,推动“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也为上海思政教育迈入“资源集成化、技术场景化、育人协同化”新阶段,为全国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上海方案”做出努力。
撰稿:刘香吉
摄影:金蔚婕
审核:潘懿敏
责编:张曼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