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内新闻
 
以剧载史!我校原创话剧《我带着第一套人民币进上海》校园版首演成功
2025-11-20
 

2025年11月18日晚,我校原创话剧《我带着第一套人民币进上海》首次在校内剧场上演,评估专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史健勇,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劳晓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洁,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社区居民及师生代表近七百人观看演出。在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中,观众们享受着这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思政”文化盛宴,并深切感受到学校历史的温度与革命精神的力度。

舞台启幕: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聚光灯骤然亮起,暖黄的光束穿透剧场的黑暗,将舞台笼罩在一片厚重而肃穆的历史氛围之中。随着幕布缓缓拉开,老式印钞机的金属轮廓、泛黄的军装以及斑驳的地图道具逐一映入眼帘,大型红色话剧《我带着第一套人民币进上海》正式拉开帷幕。该剧以1952—1954年任教于上海商学院的新四军老印钞员冯国樑为核心叙事视角,通过一幕幕鲜活的场景再现,将一段波澜壮阔、热血激昂的革命金融史生动地铺展在观众眼前。

话剧演绎现场

战火硝烟:印钞使命艰难坚守

舞台灯光骤转昏黄,枪炮音效此起彼伏,光影闪烁摇曳,生动模拟出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动荡艰险。舞台中央,冯国樑身着洗得发白的新四军军装,领口别着褪色的红星徽章,与战友们蜷缩在山洞印钞点中。洞壁上的水珠滴答作响,炮弹的轰鸣声震得木桌微微颤抖,桌上缴获的印钞机零件裸露在外,油墨桶倾斜,深色液体缓缓流出。“快,敌人追兵就到了!”冯国樑的呼喊穿透嘈杂的环境,汗水滚落,洇湿了印钞纸,后背的军装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他的双手颤抖着,指腹因长时间劳作而发黑并布满血泡,但眼神却如星辰般坚定,紧紧盯着印钞机缓缓吐出的人民币。

话剧演绎现场

在运输途中,他们抬着沉甸甸的铁皮箱,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艰难穿行。他们巧妙地避开哨卡、钻过灌丛、蹚过溪流,即便鞋底被划破、脚踝沾满泥土也浑然不觉。最终,他们借着夜色化险为夷,成功完成了印制、运输与发行任务,为新生政权筑牢了货币根基。

话剧演绎现场

解放上海:金融战场力挽狂澜

1949年上海解放的场景在灯光转换中悄然呈现,舞台布景瞬间切换为繁华却暗藏混乱的街头。霓虹招牌闪烁不定,黄包车铃铛声、商贩叫卖声与百姓抱怨声交织在一起。表面热闹的背后,金融乱象却愈演愈烈:黑市商人聚集在巷尾,掌心摩挲的银元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们肆意操纵价格,导致物价飞涨。一位老妇人攥着贬值的纸币,望着米价上涨的告示,不禁抹起了眼泪;一对年轻夫妇面对天价的奶粉钱,愁眉不展,街道上弥漫着焦虑与无奈的气息。

话剧演绎现场

“不能再这样下去!要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冯国樑拍案而起,毅然带领众人打响“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他亲自带队查封投机交易所、取缔地下钱庄,还蹲在巷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解释折实储蓄政策。同时,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调集粮棉物资。随着货架上逐渐摆满货物,物价开始回落,百姓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冯国樑布满血丝的双眼、沙哑的嗓音以及坚定的态度深深打动了全场观众,他那句“为了百姓好日子,再苦再难都值得!”的话语,让战友们众志成城,在无硝烟的金融战场上奋勇拼搏。

话剧演绎现场

演出落幕:精神传承薪火不息

演出结束后,灯光渐暗,但观众们却久久不愿离去,心中燃起了对先辈的敬仰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校领导在演出结束后,专程前往后台慰问演职人员,对大家前期的辛勤排练和精彩演出给予高度肯定。

校领导进行慰问

导演鲁文涛老师表示,从剧本的精心打磨到舞台呈现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整个团队的心血与热爱。看着同学们从最初的生涩逐渐成长为如今的从容绽放,从对动作走位的反复推敲到情感表达的精准传递,这份成长让他倍感欣慰。通过这次原创话剧的演出,学生们能够在演话剧、看话剧的过程中,沉浸式地了解学校历史,感悟先辈精神。

演出学生代表工商管理学院2024级的陈钰骐称,能作为学生代表站在这里,心中满是感恩与自豪。从接到演出任务的那一刻起,他便深知这份责任的重大。无数个课余时光里,他在排练厅反复打磨台词、校准动作,汗水浸湿了衣衫,但他从未想过放弃。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冯国樑先生,了解上商故事,他感到十分自豪。

师生合照

剧目历程:匠心雕琢铸就精品

我校原创话剧《我带着第一套人民币进上海》(校园版)首演的圆满落幕,是各方同心协力的硕果,更是红色精神的沉浸式传承。学校以校史为生动教材、以艺术为沟通桥梁,将革命金融史的深厚底蕴与舞台的强大感染力深度融合。学子们在演绎中触摸历史温度、传承先辈初心,既彰显了学校“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作为,也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增添了生动注脚,更让红色精神落地生根,激励新一代青年传承革命薪火、勇担时代使命,让信仰之光在新时代愈发璀璨。

据悉,这部以学校老教师冯国樑先生为原型的剧目,历经三年精心打磨,从短剧雏形逐步成长为完整大戏,每一步都镌刻着艺术创作的温度与育人初心。2022年初,剧目正式启动创排工作;2023年,团队在边排练边打磨剧本的过程中最终完成定稿,并成功亮相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市活动专场;2024年,剧目斩获该展演上海市戏剧甲组一等奖及优秀创作奖。随后,学校启动了大戏版扩展计划,由原编剧进行二次创作,并遴选优秀学生演员完成排演与拍摄存档工作;2025年5月23日,剧目完成首演;如今再度登台,展现了校园版的生动雏形。

撰稿:董健鹏、徐语涵

拍摄:大学生艺术团

审核:卜树俊

责编:张曼麟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