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海商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弘扬“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精神,秉承“以商立校、应用为本”办学理念,锚定“应用型、创新性、国际化”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专业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适应现代商贸环境的商科应用型人才,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不断推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为展示立德树人成效,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学校推出审核评估系列专题,将持续分享学校及各教学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成效,以飨师生。
迎评风采巡礼·马克思主义学院 | 铸魂育人担使命 启智润心育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马院姓马 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一体化推进,着力打造思政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擦亮思政育人底色。2024年,我校获批上海市第二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学院列入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攻坚提质计划。现有校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所1个。学院下设6个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建好课堂“主渠道”
学院把为全校学生上好思政课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同时以商科“大思政课”为特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全面贯穿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院开设了“中国系列”:《文化中国》《丝路中国》《红色中国》《商道中国》《民俗中国》《以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等思政课选修课。在“中国系列”课基础上,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分领域思想专题课建设,开设有《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国关系与外交战略》《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强军思想》,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3门课程获批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获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

图1. 2023年上海市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展评活动二等奖证书 |

图 1. 2023年上海市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展评活动优胜奖证书 |
教师深耕教学研究,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近年来,2名教师在上海市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展评活动中分获获二等奖和获优胜奖;1名教师在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三等奖;1名教师在全国高校教师国家安全教育教学视频征集与展示活动中入围;3名教师在上海市“红色一课”展示中分获二等奖、三等奖;获批1个上海市人工智能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跃升计划;2个市级教学科研建设项目;累计获得23个校级教学改革建设项目或比赛。

图3. 第六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证书 |

图4. 2024年全国高校教师国家安全教育教学视频征集与展示活动入围证书 |
搭建校地实践平台 打造“移动”思政课堂
学院致力于培养知行合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卓越人才,通过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拓宽实践育人渠道,与奉贤区博物馆、图书馆、上海大厦等校外机构签约挂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移动的思政课,创新形式开展教学。主动加强与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选派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青马工程”建设、宣讲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

图5. “大思政课”建设联盟签约启动仪式 |

图6.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上海大厦筹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以“大学生讲思政课”为抓手,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社会,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局限于课内,教学环境封闭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同学们完成“倾听者”向“传授者”的角色转换,录制微课或视频,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通过学生的讲授让理论“活起来”,让思政课堂“亲起来”,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加深自身感受和认同,完成从“知识掌握”到“价值引领”。通过以赛促学,以赛选优,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2021年-2024年,在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领航计划中连续斩获优秀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校园组)暨首届上海市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展评活动获三等奖1个、优胜奖1个,7名同学入围百强。

图7. “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比赛优秀奖1 |

图8.“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比赛优秀奖2 |

图9.”新思想新征程新青年建功新时代“--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二等奖 |
配齐建强思政队伍,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任思政课教师26人,其中博士占比为92%,高级职称占比31%。另外,聘任校内兼职教师1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学校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模范表率作用,走上思政讲台,走进学生中间,深度参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推动思政课教师参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配齐配强,着力打造高素质思政课专职教师,面向辅导员选聘兼职思政课教师,选聘校内外、各领域的高水平专家组成特聘专家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统筹做好思政课八支队伍上讲台工作,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学科背景的丰富度和复合性。

图 10.校领导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图 11.“全国劳模”蒋莎老师走进思政课课堂 图12.上海市技能大师严如珏老师讲思政课
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推动思政课教师坚持不懈搞好学术研究,以学理支撑政理。学院坚持教研相长,以研促教,建立了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新机制,深入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推动实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夯实思政理论基础,不断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活力,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近三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市级以上项目3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级别论文26篇,其中CSSCI检索17篇。


图13.学院教师在主流媒体发表文章
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一体化建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