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内新闻
 
迎评风采巡礼·文法学院丨融法社之智 育实干之才
2025-11-03
 

编者按:上海商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弘扬“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精神,秉承“以商立校、应用为本”办学理念,锚定“应用型、创新性、国际化”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专业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适应现代商贸环境的商科应用型人才,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不断推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为展示立德树人成效,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学校推出审核评估系列专题,将持续分享学校及各教学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成效,以飨师生。

迎评风采巡礼·文法学院丨融法社之智 育实干之才

一、学院简介

文法学院立足学校“以商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多专业协同、多维度育人的办学格局。学院下设法学、社会工作、广告学(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暂停招生)三个本科专业,另设大学语文教研室承担全校中文基础课教学,同时负责少数民族预科班教学工作。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院”,2020年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2024年,社会工作专业成功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党总支为“中共上海商学院委员会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团总支曾获 “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

文法学院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

文法学院党总支获上海商学院党建工作标杆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人,队伍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比39%,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8%,双师型教师占比52%,形成“高学历、高职称、强实践”的师资梯队。各专业师资优势突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100%拥有博士学位,67%为双师型教师,深耕实务教学;法学专业91%教师为双师型,73%拥有博士学位,紧密对接法律行业需求;中文教研室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00%,57%为副高以上职称,保障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学院重视教师国际化发展,各系室教师先后赴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海外高校访学,为教学注入国际视野。

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学院就业率稳步提升,近几年就业率均超过95%,优质就业率不低于30%,其中社会工作专业连续三年保持100%就业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高度适配。学生学科竞赛成果丰硕,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市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赛银奖等重要奖项;科研能力持续提升,近三年学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覆盖社会工作、法学、广告学等多个领域。

图为学生参与挑战杯及创新创业获奖证书

二、教育教学成果: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以“产教融合、法社融通”为改革核心,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育人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三个维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实践导向、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体系。

1.深化“三全育人”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

学院以“支部建在专业上”为抓手,将教工党支部与课程思政团队、学生团支部与社团建设有机结合。法学系党支部聚焦“德法兼修”,在《商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工作系党支部打造“德知共振” 团队,每门专业课至少融入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雷海波老师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获“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一等奖”“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赛一等奖”。此外,学院创新思政育人载体:实施“1+2+8”导师制(1名专业导师+2名学业导师+8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科研训练、职业规划全流程支持;民族音乐党课已举办八季,通过“进社区、进乡村、进城市”辐射超3000人次;“一周一书”阅读活动助力上海高校阅读文化育人联盟,协助开展“读红色经典 做信仰传人”等主题活动,将阅读资源输送至新疆喀什,实现沪喀两地文化交流;组建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依托“红动文法”公众号积极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图为文法学院各专业云端阅读活动

图为上海商学院民族音乐党课

图为“读红色经典 做信仰传人”主题阅读活动

2.创新“产教融合、法社融通”培养模式,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

学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构建差异化育人路径。社会工作专业以“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建立“前端动员—中端督导—后端总结”的全流程实践监测机制,联合上海奉浦党群服务中心、上海东方社会工作事务所等多家机构共建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开展实践学习,覆盖基层社会治理、公益慈善、社区为老服务等20余个项目。法学专业遵循“认知—模拟—实战”渐进逻辑,大一侧重法治辩论赛、法院旁听建立职业认知,大二通过案例研习锤炼应用能力,大三依托2个标准化模拟法庭、1个模拟仲裁庭开展情境化训练,大四深入奉贤区人民法院、检察院等38家合作基地完成毕业实习,实现“校园—职场”无缝衔接。同时,学院联合行业专家开发特色教学资源,社会工作专业出版《金融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教材,编写《慈善信托实务》(出版中)及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库;法学专业邀请法官、律师参与课程设计,开设《法院实务实训》《律师实务实训》等特色课程,将真实案例改编为教学素材,强化学生实务能力。

图为专业校企合作基地

3.贯彻“OBE理念”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学院以“成果导向”为核心,对标行业标准与学生发展需求,重构课程矩阵。在课程建设上,打造“商科+文科”交叉课程群:法学专业开设《商法》等商科特色课,社会工作专业开设《金融社会工作》等交叉课程,广告学专业开设《品牌战略与管理》等应用型课程;同时推进“智能+教育”融合,建设《民事诉讼法》等校级一流课程,其中《商法》获批市级一流课程,《市场调查与统计》等3门课程入选市级重点课程,形成“国家级-市级-校级”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在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上,教师团队主编或参编教材 《金融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等多本教材;建设“法律诊所”“数字传播实验室”等实训平台,引入AI商务基础、统计软件分析等数字化教学工具,提升课程高阶性与创新性。

图为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三、教学质量保障:完善机制,实现教育质量长效优化

学院以“持续改进、质量为先”为原则,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闭环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升。

1.健全质量标准与管理制度,筑牢教学质量底线

学院严格对标,构建覆盖“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毕业论文—毕业出口”的全流程质量标准体系。修订《文法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实施细则》等多项制度,明确各环节质量要求。在考试与毕业管理方面,建立教务处、学院、督导三方联动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机制,从选题、开题到答辩全程把关,2022-2024年上海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合格率100%,未出现不合格论文。

2.强化师资建设与督导机制,提升教学核心能力

学院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发展方面,学院实施“青年教师带教制”,为新进教师配备一对一指导教师;支持教师参加海内外培训、访学及产学研实践,开展教学激励计划,推动教师潜心教学。同时,学院组建由教学院长、系主任、校外专家组成的督导队伍,依托“教学质量月”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教风巡检、教学材料专项检查(含试卷、毕业论文)与专题督查,形成监测、反馈、整改的闭环管理,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3.完善反馈与改进机制,推动质量持续提升

学院建立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多元反馈渠道。一是学生反馈,通过师生座谈会、课程评价系统,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意见;二是教师反馈,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围绕“OBE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与教学融合”等主题组织跨学科交流;三是用人单位反馈,定期走访毕业生就业单位,收集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评价,2022-2024年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满意度达98%,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未来,文法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法社融通”改革,以实践导向优化育人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商科人才。

来源:教务处、文法学院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