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2020年颁布
 
上海商学院“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建设意见(试行)
2020-09-02
 

 


    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程建设。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切实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增强优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示范性和影响力,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教育思想与课程理念

正确的教育思想与科学的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设计建设标准时,要重视教育思想与课程理念建设标准。

(一)在教育思想方面,遵循教学规律,挖掘有效路径和载体。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出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有效载体;从小处入手,注重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力避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也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二)在课程理念方面,正确认识教师所充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路人的主导角色,坚持以掌握理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价值观导向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明确课程目标,授予学生最基础、最前沿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表达、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切实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付诸实践。

(三)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系列课程的功能定位为:

思想政治教育5门必修课发挥引领作用,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起浸润作用,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铸牢理想信念;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发挥深化功能,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自然科学课程重在拓展,注重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教育。

二、教师队伍与团队建设

(一)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增强教师的职责感和使命感,积极提升自己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德才素养,形成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强化教师作为学生领路人的影响力;加强协同育人,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凝聚成“全员育人共同体”,以导师团队的形式服务学生,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二)教学团队成员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建设是一种系统性和持续性的行为,其支撑条件首先是教师群体的影响与声望。一方面,要发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领头羊”的作用,形成以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主力,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观摩、教学基本功比赛、专家听课等活动,从而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教学团队具有团队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促成既有学术合作又有思想交流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要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一)选材丰富且恰当,教师善于提炼教学重点和梳理教学内容逻辑,挖掘理论内在魅力,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内化进学生的头脑,内化为品德修养和价值观。

(二)在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趣味性、抽象性与直观性的相结合,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

(三)用实践教学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与课堂知识相呼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学到新知识。

(四)教学组织以中班教学为主体,创造条件进行小班规模教学,或大班授课与小班辅导相结合。设计具有技术性、应用性、探索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活动方式、经费方面保障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通过开展相关社会调查或其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作业、阅读等实践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与考核设计,做到时数合理、资源丰富、重点突出、难点适宜、案例新颖、方法适用、手段可行。

(二)教师切实革新教学方式,探索和运用专题法、案例法、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一方面,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深奥的理论制成集文字、图片、图表、影像、音乐等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开发和建设网络课程,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的网络课程平台。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既为课程建设和理论教学带来新气息,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五、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及辅助资料、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具、基础设施等,为教学提供素材和可资利用的条件。

(一)要认识到教学资源建设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团队推进课程建设。

(二)保证所选教材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同时集教学参考书、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三)充分认识网络资源是“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重视网络资源建设;认识多媒体教学是“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四)重视环境资源建设,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延伸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六、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一)健全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宣传、教务、人事等部门相协调,全校紧密配合的课程建设管理工作网,为“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二)给予制度、经费等政策保障和支撑条件,使“课程思政”系列课程既有协调的机构又有学科的依托。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由教务处牵头,教务处从课时安排、经费划拨等方面对课程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协助,相应项目申报、立项、检查、结项及经费使用和管理等参照《上海商学院关于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商院教〔2014110号)执行。

    七、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价

(一)强化教学策略的引领,绘制德育“教与学”目标地图。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设计德育递进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

(二)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细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

(三)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全校各类教学演示、成果表彰、课堂竞赛中,均设置德育的评价指标,大力弘扬“课程思政”的成效,全面引导教师从无意识的参与转变为有意识地实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