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2017年颁布
 
上海商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细则
2017-09-16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首要政治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委发〔2017〕9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深刻阐明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对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为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意见》和《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以下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 紧紧围绕“四个服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3. 全面实施八个专项计划,为培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把我校建设成与上海城市功能相适应,满足上海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需求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商科院校而不懈奋斗。
  (二)基本原则
  1. 强化“四个意识”。全面贯彻全国、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31号文件和上海9号文件要求,确保党中央和上海市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地。
  2. 把握根本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转型发展和综合改革中心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等问题,要“谋”字在先、“干”字当头、“实”字落地。
  4. 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各环节。
  5. 狠抓责任落实。建立完善部门和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和督查制度,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三)总体要求
  1. 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教师要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原则立场;牢牢把握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牢牢把握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牢牢把握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政治要求,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商科院校不懈奋斗。
  2. 各部门、各二级学院要按照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本质要求,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
  二、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价值导向引领
  (一)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和工作格局
  构建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和课内与课外、课程与实践、学校与家庭、校园与社会四位一体的大思政格局。
  1. 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 依托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庆祝活动,针对不同师生群体,成体系、有重点地开展中国梦教育。依托基层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以青马工程、青年志愿者培育、社会实践锻炼三大育人工程为载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依托二级学院,打造“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帮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3.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师生教学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师生行为规范中。搭建“上商大讲堂”“博·雅讲坛”“博·约讲坛”等交流平台,邀请名师、党政干部、成功人士、杰出校友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切身经历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4. 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命安全、科学精神教育,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校巡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勤学的智者、修德的仁者、明辨的行者、笃实的勇者”。开展“校长奖”等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评选表彰,举行优秀大学生报告会、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会,发挥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时代新风。
  6. 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安全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强化校史校训、商业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搭建师生广泛参与的公益活动平台,强化社区育人功能,提升校园文明程度。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做好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推进“文化导向”“文化环境”“文化载体”“文化影响”建设,增强师生对“三个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的认识。在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课程。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主题教育。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1. 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队伍梯队建设,引导教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积极参与理论和政策咨询。创造条件,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2. 设立思政理论课创新专项计划,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把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融进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加大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政治表现,逐步改变纯知识性试卷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课程考核办法,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化、表面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逐步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面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将总体上的“漫灌”与因人而异的定点“滴灌”结合起来,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释疑解惑、入脑入心,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邀请地方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给师生作形势报告,让各方面优秀力量汇入思政课堂,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3. 建立思政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招聘、鼓励优秀教师转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特聘教授制度等措施,力争3-5年时间内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规模,基本达到1: 400的配备要求,以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培训,组织教师开展国(境)内外学术交流、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课程轮训、培养培训、名师指导、实践研修、骨干教师研修、脱产或半脱产进修、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每年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兼职教师,至少培训一次。定期安排专职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每人每4年至少一次。每学年至少安排1/4的专职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学习考察活动。
  三、推动学科体系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1.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党建研究。加强与其他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积极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城平台。培养和引进教学研究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青年人才。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项计划,在人员培训、课程建设、成果发表等方面,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力度。
  2. 以发展商科为主线,构建以管理学、经济学学科为主体,法、文、艺、工等多学科交叉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快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建设,形成单点突破、纵向深入、核心聚焦的优势高原学科。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介机制,加大优秀成果推介力度。
  3. 加强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建设,支持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开发建设核心数据库,发挥商业智库功能,形成政、产、学、研之间开放共融、协同创新的高端商务智库。
  (二)完善教材选用制度、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
  1. 落实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统编统用制度,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其他课程教材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规范教材选用,加强对教材选用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违规处理。
  2. 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相统一,健全科研成果评价办法,规范学术评价方法。
  3. 坚持政治立场和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遴选学术委员会成员的底线要求,发挥好学术委员会作用。
  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一)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1. 设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计划,制定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着力挖掘德育元素,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针对课程方案、建设标准、教学成效评估等关键环节,形成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标准和实施规范,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精心打造由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社会实践等构成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首批试点3门“中国系列”课程、4门综合素养课程和3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课程。
  2. 利用校内既有的优势学科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系列能够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素养类课程,并优先资助立项建设。
  3.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尤其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主干学科专业和核心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商业管理类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实施潜移默化的思想价值引导。
  4. 对于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强化政治导向和育人功能,同时注重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鼓励开设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类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5. 对于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等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重点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生态文明和工匠精神教育。
  (二)推进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
  1. 设立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专项计划,落实《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实施意见》《上海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上海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若干意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和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组织“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系统规划和建设中国梦主题教育实施项目、校园文化环境育人项目、学校形象标识设计制作项目、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大学生体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一院一品”展示项目、大学生艺术素养提升项目、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易班文化育人建设项目、大学生传统文化竞赛能力提升项目、大学生文化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项目、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项目等12项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培植校园文化沃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促进一二课堂联动,使一课堂主渠道中的教学实践环节与课外实践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融合;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校地合作等协同实践育人模式。依托“爱心贵州”“沪豫校园情”“云南德宏”等传统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3.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优化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凸显勤工助学中的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功能。增强军事训练实效,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引导更多优秀学子参军入伍。健全青年志愿者服务制度,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
  (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 推动德育与体育深度融合。积极谋划“大学生体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德育和体育协同育人新机制。依托“舞龙”“羽毛球”等特色项目和上海市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夯实身体素质,养成终身锻炼的生活方式,培养团结精神和拼搏意识。积极组织开展和参加承办各类校内外比赛,进一步挖掘体育在育人方面的教育功能。以各项体育赛事为平台,将各类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校园,弘扬民族体育文化。
  2. 推动德育与美育相融合,积极谋划“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德育和美育协同育人新机制。统筹校内外优质人文艺术资源,健全完善学生艺术实践平台,组建并重点建设1-2个高水平的大学生艺术团体,选配专业指导教师,集中排练1-2个艺术作品,力争在全市和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我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推动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计入学分,带动校园文化百花齐放,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3. 依托征兵、义务献血等工作,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4. 推动学业导师制建设,坚持“学长制”等一大批同辈教育项目,加强学生学业指导。继续抓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5.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社会奖学金等多种方式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成才成长。
  6. 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等项目为依托,积极搭建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平台。
  7. 坚持学校后勤安全工作公益性特征和育人功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现代化安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学生食堂、公寓“六T”标准化和校园安全示范点创建等工作。
  (四)提升网络育人成效
  1.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设立“易班”内涵建设专项计划,把“易班”建设纳入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布局,通过开设“辅导员有约”“上商心语”等“思政”教育栏目,把“易班”建设成活跃度高、影响力大的学生网络思政工作示范平台。
  2. 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网、新闻网在师生思想引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先锋模范人物及其事迹的网络宣传,引导师生积极向榜样学习。充分发挥电子显示屏等校园媒体平台作用,精心策划运用漫画、微电影等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传递正能量。
  3. 利用“上海商学院”“上商青年”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将线下主题教育延伸到互联网,打造学校网络文化内容创新和传播体系。
  4. 围绕“智慧校园”建设,继续开发“i上商”APP功能,加强师生服务“供给侧”改革,完善招生、迎新、教务管理、学工管理、宿舍管理、一卡通等数字信息系统;建设并完善师生综合信息数据库,提高精准化服务能力。
  5. 利用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成果,优先建设“课程思政”校内在线课程或微课程,条件成熟时,提升为MOOC课程。
  6. 将优秀的思想宣传成果和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引导有理论功底、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正面发声。
  7. 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引导师生规范使用自媒体,净化网络空间,守护好共同的网络精神家园。通过线上的舆论引导和线下的思想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思想文化环境。
  (五)发挥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
  1. 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关于新形势下推进从严治团的规定》《关于在全团集中开展“学习总书记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的通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切实发挥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生力军的作用。
  2. 着力构建以“一学一做”“四进四信”“争做六有大学生”“我的中国梦”为基本内容,以“三会两制一课”为基本制度,以团支部为基本单位的团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推进“一团一品”项目、“最美团支书”评选、“青年文明社区”建设、“理论学‘习’我来讲——团支部优秀主讲人”遴选等活动,不断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增强团员先进性。开展“青春正能量”上商人物访谈、“家国传承、筑梦上商”校训系列活动、“红色寻访”党史国情教育活动,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学生骨干为重点,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 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会改革,依托“青年之声”畅通线上沟通渠道,代表和维护学生权益,关心帮扶特定学生群体,引导学生有序参与校园治理;依托“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优。
  4. 落实《上海商学院关于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文化理论类社团建设,鼓励社团开展“活力社团课程”,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团类活动给予重点专项支持;推动“社团建团”,加强共青团对社团的指导和引领。
  五、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管理,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一)严格课堂教学纪律
  1. 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完善教师行为规范、师德规范,对违反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依法依规及时处理。
  2. 完善细化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制度。坚持校领导、纪委负责人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确保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不得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言行。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评教参与度。引导教师回归课堂,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
  4. 聘用外籍人员担任教师,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培训和指导。
  (二)规范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管理
  1. 贯彻落实《上海商学院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2017年上海商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和问题清单》,认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2. 落实《上海商学院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讲坛等管理的规定》,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读书会、学术沙龙等的引导和管理,严格执行“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审批制度。
  3. 依法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校内活动,防范和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严禁在校内传播宗教、发展教徒和组织宗教活动,严防邪教组织在学校组织活动,加强对订购境外书报刊和学术文献数据库、接受捐赠境外出版物的监督管理。
  (三)完善学校依法治理的各项制度
  1. 学校发展整体制度设计要强化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育人要求。落实学校章程,提升治理水平,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发挥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规章制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效应,加强对学校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党章党规党纪情况的监督检查。
  2. 实行学院党总支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和有关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干部管理、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执行党的纪律情况监督检查范围,把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做实做细。对履行责任不力、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长期薄弱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追究相应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
  3. 结合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校园风气。加强考试等环节的诚信教育,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1.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就学校改革发展重大部署和社会关切的热点敏感问题对外发布,形成年度发布或半年度发布制度。
  2. 发挥好校报、校刊、广播、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校园媒体作用,提升传播能力。制定《上海商学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校园网、“两微一端”等的建设管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
  3. 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审和评优奖励范围。依托“上海商学院网络文化研究室”,建立核心评论员、专家评论员、网络文化志愿者工作队伍。
  4. 落实校园网络使用实名登记制度和用网责任制度,规范师生自媒体管理。制定网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建立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六、着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一)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1. 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建立经常性学习机制,将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
  2. 落实《上海商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完善师德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宣传引导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在岗教师定期参加师德师风、教师行为规范、教学新手段和新技术等内容的集中培训。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引导,强化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教育,注重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加强教师教育管理和纪律约束,引导教师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3. 定期评选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二)增强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1. 设立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将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与教师本科教学激励计划相结合,作为教师评教、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优秀教师兼任班主任,完善有关聘任、管理和考核制度。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具有一年以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
  2. 设立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专项教研课题,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育德施教工作研究。实施以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为重点的教师培训计划。健全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引导教师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3. 充分挖掘专业教学基地、社会实践基地育人资源,引导激发教师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学生思想实际,建立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行业挂职制度,引导教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三)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
  1. 完善教师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要求。
  2. 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在人才引进、聘任考核过程中,要把政治表现作为首要条件,严把进口关和任职资格关。聘任外籍教师和引进海外人才,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政治倾向和职业道德,确保他们能够在教学中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教师道德规范。
  3. 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表现作为首要条件,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育人工作中,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学生评教中,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表现,实施师德“一票否决”。
  (四)做好知识分子团结引领服务工作
  1. 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广大教师在学校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书记沙龙”“院长下午茶”等形式,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和广大教师交朋友,和学术带头人、青年学者建立联系制度。
  2. 落实校、院两级中共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成立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等统战团体,进一步加强思想沟通,增进感情联络。重视做好在学校工作学习的港澳台侨教师和学生工作,引导他们增进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意识。
  3. 发挥工会在联系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女教授联谊会”“青年教师联谊会”等组织,做好知识分子关心、关爱工作,加强思想引导和团结教育,促进他们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心认同。
  七、配齐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加强专业化建设
  (一)配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
  1. 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明确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
  2. 按照中央、上海市文件要求逐步配齐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人员,包括专职组织员、专(兼)职宣传员、专职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3. 完善班主任选聘、培训、考核和保障机制;完善落实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管理办法,明确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过程中担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经历的要求;选聘校内名师兼职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纳入工作绩效。
  (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
    1. 设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计划,结合实际,建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实行职务(职级)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
    2. 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科学合理认定辅导员教学工作量,探索建立辅导员学术年假制度。加大对专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激励力度,支持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
    3. 制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探索建立海外研究基地,支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国家和上海市公派项目,以及校级交流项目。
  八、加强党的领导,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一)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1.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学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重要干部任免、重要人才使用、重要阵地建设、重大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重大评价评奖等都要经过党委集体研究决定。
  2. 落实校党委书记履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实施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其他党委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引导他们发挥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
  3. 党委中心组要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部署作为首要议题。党委每年定期听取有关部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情况专题报告、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报告、基层党建工作报告、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报告,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进行专题研判。
  (二)强化二级学院党的领导
  1. 进一步发挥二级学院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立场和方向,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好政治关。
  2. 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党总支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好、在师生中有威望的要求,选好配强二级学院领导班子。
  3. 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进一步明确党总支书记、院长工作职责,健全二级学院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二级学院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1. 研究制定《上海商学院党支部规范化设置实施意见》,开展“支部亮牌”工程。配齐二级学院组织员,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探索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基层党支部书记年度培训机制和新任党支部书记上岗培训制度,提高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 坚持“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推广党支部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在主题党日开展“三会一课”、交纳党费、参加服务群众等活动。开展“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和组织生活观摩交流”活动,基层党建示范点、示范项目、示范岗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党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努力培育并推出特色品牌。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坚持落实“双结对”“双报到”“党员人人做公益”等要求。
  3. 端正师生入党动机,严把党员入口关。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全面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
  4. 及时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
  (四)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1. 以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等制度为抓手,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认真组织集体学习,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 有计划、分层次培训干部教师。
  3.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4. 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计划,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5.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确保党的大政方针和党章党规党纪的有效执行。
  6. 建立完善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实行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九、以商立校立德树人,努力培育“四者”人才
  (一)以商立校谋发展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把各项任务落实好、完成好,抓出成效。
  2. 学校各项工作要始终围绕“以商立校”,构建上下贯通、内外结合、国际认同、国内一流的立体化、网格化卓越商科人才培养体系,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来展开,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打牢成长成才基础。
  3. 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深化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端商务智库建设、卓越商科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四个重点领域改革;以开放交流合作共享机制为助推,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持续激发改革的内生驱动力,加快卓越商科教育建设步伐,不断满足和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商科教育的新需求,初步形成面向上海现代商贸流通,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大学。
  (二)构建“四者”人才培养体系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几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培养“品行高尚修德的仁者、知识广博勤学的智者、能力出众明辨的行者、体格强健笃实的勇者”。“四者”人才培养,既是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又是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我们要坚持这一特色,用好这个优势,努力为党和人民、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千千万万具有“四者”品质的商贸人才,并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思想政治工作样本和成功经验。
  2. 建立“四者”思想政治工作量化评价体系。开展专题研究,总结凝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四者”人才培养理念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针对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构建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标评价体系、监测二级教学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评价体系。通过指标量化和实践运行夯实“四者”人才培养理念。
  3. 设立“四者”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开展“四者”人才培养体系课题研究,构建“四者”卓越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全面提升。同时,探索配套设计《卓越商科人才素质测评量化表(征求意见稿)》,以可量化、可考核的原则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导向。
  十、加强制度安排,建立完善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领导
  1. 成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学院党政一把手担任成员,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领导。
  2. 设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项计划、思政理论课创新专项计划、“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计划、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专项计划、“易班”内涵建设专项计划、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专项计划、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计划、“四者”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等八个专项计划,逐步解决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补齐短板,同时发挥学校在“四者”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
  1. 制定实施部门、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落实党委三大主体责任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相关制度;建立完善学校党委统筹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督查制度等四项保障制度,层层传导并压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党政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
  2. 总结表彰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定期开展“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等评选表彰活动。
 
 
上海商学院
2017年6月20日
【关闭本页】